其實對大部分的背包客來說,打工度假的意義依然是讓你可以用極少的預算出發
卻可以更深度體驗國家的方式。
在大學的時候,我也在美國休息站做過2個多月的''台勞''
當時一樣是working holiday的有烏克蘭、波蘭、俄國等各國的"外傭"
那些俄國、烏克蘭人他們非常確定自己是去賺錢的,
但她們每逢假日依然會花昂貴的車資與住宿費
到Atlantic City當一夜皇帝
沸沸揚揚的台勞報導,看著FB上所有朋友的言論
但我想說的是,每個去過澳洲的背包客,一定會後悔,
「後悔怎麼沒多待久一點、多玩一點」
我自己也曾在牛肉工廠工作過,每日的工作就是用大真空袋
把溫度只有攝氏5度重達6~10公斤牛肉塊包起來,每天8小時大約要包個上千塊
在晚上很難熟睡,因為手指巨大的疼痛會持續把你叫醒
我是台勞嗎?我當然是!
但現場佔比最多的是當地的澳洲勞工,其次是模里西斯人,再來是韓國人
而我是唯一的台灣人,我覺得當"台勞"沒有甚麼不妥,
但重點是我沒有"淪為"台勞,我心甘情願的用工作交換體驗
如果不是當台勞,我不會有機會在大堡礁工作
更沒有機會能每天陪著遊客出海看鯨豚
更不會有機會,知道龐大遊客笑容的背後,海洋生態背負著多麼沉重的壓力
台灣媒體在面對問題時,總是避重就輕
台灣的青年,到了國外,在工作方面就我的理解,表現大部分都比其他國家的青年優異
我們笑容比別人燦爛、做事貼心又周到、主動勤勞又反應靈敏,或許是大眾可以去關注的面向
「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,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。
... ... 作卑微的工作,樹高伊之自尊。」
相信大家中學時都讀過陳之藩的哲學家皇帝,
而我想working holiday是一個可以幫助青年完成訓練的環境
除了用力的磨練自己的心智外,我們更可以獲取旅行所需的資金
或許台灣的媒體,該做的是平衡報導,探究全球勞力、人才流動的問題
而不是拿所謂"三合一"的報導來混淆消費大眾的視聽